- 正文
- 点这评论:( 2698人参与)
-
“吃得苦中苦、方为人上人”曾经激励过很多人,很多人为了成为“人上人”而吃尽了所有的苦,但最后的结果往往却是:你吃过的苦难确实是真实的,而你渴望的“人上人”的美妙却永远不会到来!因为这句话本身就包含了极大的荒谬,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玩笑!
不要再迷信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了,它可能让你吃大亏!中国文化是建立在一种阴阳转化的世界观之上,在这种观念之下,我认为任何事都都“对立面”,都会向相反的“对立面”转化。于是,想幸福就得先受罪、想做好事就得先做一些坏事、想享福就得先受罪等等,如易经所说“万物周而复始、无往而不复”!也就是说,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在黑白颠倒的流转之中,没有任何东西是有稳定价值的,也没有什么东西是一定需要去坚持的。相反,反其道而行之却可能是达到目的的”捷径”,直接挑战人的理智底线!这样的观念使中国人吃了大亏,深陷于苦难之中而不自知,甚至形成了一种主动寻求苦难的自虐文化,诸如“苦难是一种财富”之类的挑战基本智力的说法不绝于耳。经过多年的观念累积,以致造成很多人能从苦难中体验到“意义感和崇高感”,成为非常特殊的人类,彻底远离了人类主流的理性文明!不要再迷信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了,它可能让你吃大亏!因为信奉“吃得苦中苦、方为人上人”,中国的父母便以苦难作为教育孩子的方法。很多父母喜欢说“不打不成器”,或者说“不管今天过的多苦,都是有价值的”,因为这意味着明天的”安逸与幸福”,甚至形成这样的一种认知模式,一旦遇到苦难,就会得出“以前吃的苦还不够多,所以现在还在吃苦”的结论,令人匪夷所思!但现在的心理学研究已经显示,这种“阴阳转化的循环”很可能是一个骗局。在童年遭受过伤害的人,往往在成年之后表现出性格上的缺陷;经历过痛苦的童年的人往往缺乏安全感自信心,他们的人生总是处于一种焦虑之中,而且童年的压抑会使得他们性格中体现出一种自虐的倾向;有很多性格缺陷,甚至是终身都不可能逆转的!所谓“苦去甘来”,在逻辑上和现实上都是没有依据的,真实的逻辑是:甜美只能有甜美导致,痛苦必然造就痛苦。不要再迷信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了,它可能让你吃大亏!人的意识世界是一个整体,任何经历都会在人的心理中留下痕迹,即使在成年之后,苦难的经历也会损害我们的精神和身体!从现实来看,崇尚享受和快乐的欧美文化,培养出了普遍的健康而富有创造力的人,他们尽量回避一切苦难,从而成为最健康的人。无论是身体体育,还是艺术创作、科学发现、哲学研究,他们都表现出远比我们强的多的能力,这样的现实对比难道还不够直白吗?人类的的心理模式有一个特点,就是会对自己所有的经历都赋予意义,没有任何人会将自己苦难经历完全抹去,所以“苦中苦”在我们生命中占的比重越大,我们就越会对苦难赋予价值,否则我们就要面对人生毫无意义的残酷结论,那是任何人都承受不了的,所以,长久的苦难经历本身也会强化这种”美化苦难”的自虐人格!不要再迷信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了,它可能让你吃大亏!所以,当我们以成为“人上人”的诱惑来迫使快乐的孩子去经历“苦中苦”的时候,我们一定要住手了!因为你所设想的那个“人上人”永远不会到来,但你种下的“苦中苦”却将陪伴他的一生。童年经历所所塑造的情感模式和心理模式几乎是不可更改,现代心理学的人就已经证明,即使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,我们也只能对人心理模式中的表层部分进行调整,童年塑造的基本模式基本主宰他们的一生。最终的结果就是:吃了苦中苦,却为人下人!来源:大师哥博客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
-
阅读更多: